作者:谢太双 来源:酉阳融媒体中心
酉阳县龙潭镇宁静秀丽的丹泉村
乡村产业发展是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实现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也是农村发展的第一要务。近几年来,我县始终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县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和支农惠农政策扶持力度,山地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面临诸多问题。为此,我们必须用改革视角和创新思维,重新审视和充分认识乡村振兴背景下全县山地特色农业产业发展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挑战,将山地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和统一,以新的思路推进我县山地特色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县山地特色农业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全县大力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油茶、茶叶、中药材等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基地迅速扩张,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产业水平稳步提高。2021全县地区生产总值212.47亿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7.19亿元,农业增加值40.28亿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887元。
截至目前,已建成一批农业产业基地:特色产业基地135万亩、粮食年播种面积125万亩以上、蔬菜年播种面积32万亩、生猪年出栏60万头以上。已培育一批新型经营主体:现有农业企业2247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887家、家庭农场270个,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已形成一批农特产品品牌:全县累计注册涉农商标1166件,获绿色食品认证50个、有机食品认证12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0个、重庆名牌农产品9个、重庆老字号4个。
丹泉村村民硕果累累的秋天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县山地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产业多而不精,在全市乃至全国占据主导地位、有影响力的特色农业产业尚未形成,做出特色、做出精品、做出体量的不多,比较优势不明显。
规模散小不大,从事山地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能规范持续经营的新型经营主体少、弱、小,龙头加工企业规模小、实力弱、技术及装备水平低。产业链条不全,全县农业龙头企业大部分是生产型企业,精深加工、冷链物流企业及批发市场严重缺乏。融合发展不够,农业生产科技化、机械化程度低,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不足,一产“接二连三”不够。品牌效应不响,相当部分农业经营主体品牌观念差,缺乏标准化、规模化和品牌化发展农业的意识,忽视品牌经营,品牌知名度较低。
各级领导考察丹泉村发展情况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县山地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思路
1、构建新型农业产业体系。重抓山地特色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引导重点产业向优势区域布局,完善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的全产业链条,在全产业链、价值链谋求农业效益提升。
建设农业重点产业优势区。根据资源比较优势,明确区域农业重点发展产业,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引导生产要素向优势区聚集,形成洼地效应、集约优势、规模优势。粮油产业:主抓水稻、玉米、薯类、油菜生产,确保常年播种面积粮食125万亩、油菜18万亩以上,产量粮食在37万吨以上、油菜籽2.3万吨以上。优势主导产业:突出油茶的主导地位,提质发展茶叶、青花椒、中药材等9个优势产业,将特色产业基地稳定在150万亩左右。林下经济:充分利用好我县丰富的林地资源,鼓励发展林下种植、林下养殖以及森林游憩融合等林下经济20万亩以上。
2、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园。支持镇域主导产业突出、已具备较好产业发展基础的乡镇(街道)积极创建县、市、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集中打造一批乡村产业振兴样板区和农业产业园“三级联创”。培育打造“一村一品”。在突出抓好全县优势主导产业的同时,因地制宜发展“多品种、小规模、高品质、好价钱”的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着力培育打造“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做强农产品加工业。围绕具有加工潜力的重点产业,大力培育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和扶持发展产地初加工,引导农产品加工业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做活农产品流通业。利用各乡镇全覆盖的农产品集中配送中心等冷链设施,加快建成板溪综合物流市场以及物流信息平台。着力构建形成城乡通畅、乡村贯通、快递入村的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
3、做靓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充分发挥乡村各类物质与非物质资源富集的独特优势,通过利用“旅游+”“生态+”等模式,拓展观光采摘和休闲体验功能,重点宣传推介一批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园区、农庄和精品线路,创建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
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业。围绕山地特色农业全产业链,以聚焦农业生产薄弱环节和服务小农户为重点,大力培育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重点培育专业服务公司和服务型农民合作社,鼓励发展服务专业户。
龙潭镇香炉岩的清晨
4、构建新型农业生产体系。突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机械化、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和标准化生产,改善生产条件和手段,降低生产成本和风险,提高生产效率和效益。提升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对重点产业基地配套完善机耕道路,开展宜机化改造、农田水利、土地培肥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实现人均一亩丰产田。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因地制宜引进推广适宜山地的农业机械,培育农机社会化服务主体,提高农业耕种管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聚焦主要粮食作物和重点产业,率先在现代农业产业园开展全程全面机械化示范和农机装备智能化提升示范。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推广。聚焦优势特色产业全产业链,开展新品种引进选育、地方特色种质资源品种提纯改良与繁育,长效产业科学管护、稻田综合立体种养、林下生态复合种养、农产品营养品质提升等新技术集成创新。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围绕重点优势特色产业,开展地方标准和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的制(修)订,构建涵盖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标准体系。推进建设“三园两场”,积极开展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保护农业生态资源环境。深入推进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大力推行高效生态循环的种养模式,深入实施土壤污染防治和农村面源污染治理。
龙潭镇香炉岩的蓝天白云
5、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关键在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发挥规模经营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培育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立足“培育一批、招引一批、壮大一批”,着实培育提升农业新型经营主体。重点培育现代家庭农场,规范提升专业合作社,培强做大龙头企业,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大力培育以龙头企业为引领、小农户和家庭农场为基础、农民合作社或村集体经济合作社为纽带的一体化农业经营组织联盟,推动经营主体与小农户形成稳定利益共同体,将小农户纳入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创新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模式。积极探索有利于促进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方式和机制,形成有效的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实现模式,为新型经营主体提供坚实基础。健全完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抓龙头、建基地,抓组织、连农户,抓科技、建园区,抓质量、创品牌,抓追溯、保安全,抓宣传、拓市场等措施,逐步建立起长期稳定紧密的农企利益联结机制。
6、完善产业扶持政策体系。产业政策导向要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有利于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有利于主要优势特色产业全产业链的做大做强和带动更多农户融入全产业链发展。
建立产业发展工作体系。实施重点优势主导产业全产业链链长制,统筹推进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加快推动我县特色产业转型升级和优势主导产业做大做优做强。
作者系县农业农村委工委书记、县农业农村委主任
编辑:荷花
图片: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