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董小玉 吴寒
纪实文学《梁家河》讲述了习近平在梁家河村插队时的工作生活,记录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及深刻体悟,同时揭示了几十年来梁家河村发生的巨变。梁家河这个小村庄的变化,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缩影。在党的二十大的新征程上,重读这本书,坚持以往鉴来,对中国梦的行稳致远意义重大,西南大学师生就此展开对话。
“树高千尺不忘根”
研究生吴寒:习总书记常说:“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15岁的他来到群山阻隔、多风少雨的荒僻之地梁家河,经历了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在您看来,梁家河对习总书记的成长有怎样的重要意义?
博士生导师董小玉:习近平对梁家河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都饱含深情、常怀牵挂。梁家河至今还保留着寨子沟、埋老渠、牛家峁、白家山、木瓜山等五座土坝。一座座山丘、一块块坝地,仿佛依然在讲述着习近平当年带领乡亲们为了吃饱饭而战天斗地的故事;这些记忆中的地点,一沟一岔、一峁一梁都是他烙刻于心中无法忘却的生命坐标。
离开梁家河的前夜,他和乡亲们通宵达旦、促膝长谈,早晨推开门走出窑洞时,小小的院子里挤满了前来送行的父老乡亲——大人、孩子、老人,大家手里拿着红枣、小米,不知等候了多久。他的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这也是他第一次当众流泪。时隔40个春秋,故地重游,习近平老远就认出了人群中的老友石春阳,“哎,随娃!”亲昵的小名脱口而出,亲切的往事也随之浮上心头。
梁家河不仅联结着习近平挥之不去的乡情,还是他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信念的起点,更是他“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的开端!他忘不了在陕北高原上的艰苦奋斗、忘不了梁家河父老乡亲的殷殷嘱托,更忘不了为生民立命的责任与担当!
践行“理想信念”
研究生吴寒:习总书记回到梁家河看望父老乡亲时曾动情地说:“人生,我的第一步迈出来,就是到咱们梁家河,在这里选择了我的道路。”在梁家河当知青时,他“看到了人民群众的根本,真正理解了老百姓”,也树立了为老百姓办实事、为人民幸福甘为孺子牛的理想理念。您如何看待习总书记理想信念的落地?
博士生导师:习总书记曾把郑板桥《竹石》的名诗改动了几个字,表达他对上山下乡的体会:“深入基层不放松,立根原在群众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可见,他立足于人民的信念之质朴与坚定。在这样的理想信念引领下,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当知青和大队党支部书记踏实苦干,带领群众建淤地坝,增加粮食产量;挖水井,解决村里吃水的问题;修建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为村里建起了磨坊、裁缝铺、铁业社等,这些点点滴滴的小事汇聚成他“要为人民做实事”的决心、毅力和担当。“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让我获益终身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理想信念绝非纸上谈兵,离开现实工作而空谈远大理想,无异于空中楼阁。而习总书记正是始终坚持理想与现实的统一,志存高远的同时脚踏实地,才使得梁家河改头换面,才能带领中华儿女不断向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稳步迈进。
青年人需厚积薄发
研究生吴寒:“青年强,则国家强。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梁家河》详实记录了青年习近平在与群众一块苦、一块过、一块干的过程中,仍坚持手不释卷,从经典中汲取精神养分,并树立了为祖国、为人民服务和奉献的坚定信念。您认为,这对当代青年人有何激励作用?
博士生导师董小玉:“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青年人要善于学习习总书记的奋斗精神,从经典中汲取精神养料、浇灌生命之花、孕育广博志向。在梁家河人的印象里,习近平常看“砖头一样厚的书”,有古代的、现代的,有中国的、外国的,有文学的、哲学的、自然科学的……正如他自己所说“当时的文学经典,能找到的我都看了,到现在脱口而出的都是那时读到的东西”。因为只有经典,才能把历史上早已消失的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等讯号传递给你,把一切美丽和智慧对比着愚昧和丑陋呈现给你。2015年,习近平访问英国时提到,莎士比亚的名言“生存还是毁灭”给他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当年贫瘠的黄土地上,青年习近平白天与村民一道肩挑手挖,夜晚在灯下孜孜不倦捧读经典,不断重复着“生存还是毁灭”这一问题辗转思考,报国为民的信念萌芽生根无疑就是这无声中涌动的滚滚惊雷。经典能点燃梦想的火花,深入群众能激起行动的斗志,唯有投身于实践中、沉浸在阅读里才能真正领会人类普遍命运、人文思想所共通的精神价值。青年人应向习总书记学习,多读书、常立志,厚积而薄发!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向着新征程奋勇前进,需要优质人才的踔厉奋发。广大青年要牢记习总书记教诲:“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从先辈的手中接过接力棒,共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添砖加瓦!